上海地铁刷脸支付乱象:个人信息保护的警钟
元描述: 上海地铁自动售货机诱导刷脸支付,存在过度索取个人信息和泄露风险。上海市网信办约谈申通地铁及三家企业,要求整改违规行为,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刷脸”支付,本应是便捷生活的福音,却在上海地铁站内变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 今年7月,解放日报“民声直通车”就报道了在地铁、校园等公共场所,部分自动贩售机设备出现过度索取个人信息、诱导“刷脸”支付的情况,引发了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然而,这并非个例。 近日,上海市网信办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市国资委,依法约谈了申通地铁以及三家自动售货机运营企业,针对地铁站内自动售货机存在的诱导使用刷脸支付、未尽到告知义务等问题,要求企业立即整改。
本次约谈并非仅仅是针对个别企业,而是敲响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警钟。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平衡便捷性和安全性,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那么,上海地铁自动售货机的“刷脸”支付问题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诱导“刷脸”支付:便捷背后的隐忧
地铁站内的自动售货机,原本是方便乘客购买零食、饮料的便捷之选,但不少机器却在“刷脸”支付上做起了文章。 一些自动售货机在支付界面上将“刷脸”支付设置成默认选项,甚至用醒目的颜色和文字进行突出显示,而传统的支付方式则被隐藏在角落里,让人很难找到。
此外,部分自动售货机还存在未尽到告知义务的问题。 他们没有明确告知用户收集人脸信息的具体用途、范围以及保护措施,更没有征得用户的知情同意,就擅自收集用户的人脸信息,这无疑是侵犯了用户的个人隐私。
“刷脸”支付之所以如此流行,是因为其便捷的支付体验。 然而,便捷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人脸信息作为敏感的个人生物信息,一旦泄露被非法使用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上海市网信办对涉事企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整改行动:筑牢个人信息保护“防线”
上海市网信办要求申通地铁对地铁站内1400余台自动售货机进行自查自纠,全面制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好个人信息处理“告知-同意”和最小必要原则。 同时,要求自动售货机企业提供自查整改落实情况,以及企业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技术服务公司收集存储个人信息的数量、类型、目的、使用范围等。
除了约谈企业,上海市网信办还将对相关重点场景人脸识别技术运用情况开展现场检查和“回头看”,对于问题严重、屡教不改的企业将予以执法处罚和媒体曝光。
上海市网信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企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人脸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需经消费者单独同意。
此举不仅是为了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也是为了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推动企业主动履行人脸信息保护义务,进一步提升全社会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个人信息保护:任重道远
上海地铁刷脸支付乱象事件警示我们: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其次,企业需要切实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 企业在收集、使用、存储个人信息时,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被非法使用。
最后,个人也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我们要谨慎填写个人信息,注意保护个人账号密码,并及时更新安全软件。
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人脸识别技术:机遇与挑战并存
人脸识别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金融、安防、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比如快速支付、身份验证、人脸解锁等。
然而,人脸识别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脸信息泄露风险较高。 人脸信息一旦被非法获取,可能会被用于诈骗、身份盗窃等犯罪活动。
其次,人脸识别技术存在被误识别的风险。 特别是在光线不足或人脸被遮挡的情况下,识别率会下降,可能会造成误判。
第三,人脸识别技术可能被用于监控和歧视。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监控和追踪,这引发了人们对隐私和人权的担忧。
因此,在发展和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带来的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常见问题解答
1. 地铁站内自动售货机为什么要用“刷脸”支付?
“刷脸”支付可以提高支付效率,方便乘客快速购买商品,但并非所有自动售货机都需要使用“刷脸”支付。
2. 如何判断自动售货机是否合法收集人脸信息?
合法收集人脸信息的自动售货机应在使用前明确告知用户收集人脸信息的用途、范围以及保护措施,并征得用户的知情同意。
3. 如果发现自动售货机存在违规收集人脸信息的行为,应该怎么办?
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或举报,例如上海市网信办、市市场监管局等。
4. 如何保护个人人脸信息安全?
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使用“刷脸”支付,选择其他支付方式;谨慎填写个人信息,注意保护个人账号密码;及时更新安全软件,防止病毒入侵。
5. 未来如何更好利用人脸识别技术?
在发展和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同时,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并采取措施防范其带来的风险。例如,建立人脸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监管,防止其被滥用。
6. 个人信息保护的未来趋势如何?
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将变得越来越复杂。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并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以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结论
上海地铁刷脸支付乱象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企业需要切实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个人需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共同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安全“防线”。
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